街头镇:建设独具特色的全国旅游名镇
| 招商动态 |2016-11-24
街头镇党委书记余忠海:
未来5年,街头镇将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全国旅游名镇。全力打造以镇区为核心,后岸村为东翼,寒山湖为西翼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。加快建设多种形式、不同层级的养生养老服务体系,积极打造现代养生养老基地、职工疗休养基地。充分发挥省非遗主题实验小镇“金名片”作用,申报“寒山拾得传说”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大力挖掘寒山、亚父、胡则等文化特质,推动本土文化与旅游业深度对接,构建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,推进寒山文旅小镇建设。启动浙东行政公署旧址重修工作,努力打造革命传统教育与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点。推进古街保护开发,突出“千年古镇、诗路古驿”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。加快建设恐龙地质公园,高举恐龙旗,打好恐龙牌。进一步支持和帮助旅游精品村做好“二次创业”,建好街头乡村旅游的业态经济,推动街头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挂牌上市。抓住杭绍台高速公路过境的有利机遇,丰富旅游精品线路内涵,拓展旅游客源市场,到2020年,力争年游客人数突破300万人次,初步建成全国旅游名镇。
五年回望:千年古镇绽放新姿
过去的五年,是街头镇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,综合实力提升最快、村镇面貌变化最大、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。五年来,在镇党委团结带领下,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、开拓创新,顺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,获评中国最美村镇、国家级生态镇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(非遗主题小镇)、省农家乐特色乡镇等荣誉。
围绕旅游主题 全方位发展
猕猴桃、蓝莓等观光农业初具规模;休闲旅游快速发展,后岸村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,发展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肯定并发文全省推广;连续五年成功举办天台山桃花节;“始丰溯源”、“寒山神隐”等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带动效应明显,初步形成以镇区为中心,后岸沿线、金满坑沿线双翼齐飞的全域旅游格局;寒山湖度假村改扩建、山头下花海园、寒山石径等一批旅游重点工程有序推进,农家乐、民宿等行业蓬勃发展。2015年末,全镇实现生产总值4.96亿元,年均递增8.5%;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80元,年均递增8.9%;旅游收入5240万元,年均递增45.3%。
完善基础设施村镇面貌焕然一新
大力推进古街保护开发、桐街线改扩建、寒山路景观工程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一大批打基础、利长远的重点项目,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。全力推进“五水共治”,落实“河长制”,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,在全县率先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考核办法。提升改造垃圾中转站,实施桐街线沿线绿化彩化。深入开展垃圾分类、庭院革命等,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。
优化公共服务 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
社会保障不断加强,在全县率先超额完成社会救助和农村低保扩面;城乡居保参保率、新农合参合率居全县前列。惠民便民工作扎实推进,中心幼儿园迁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;中心卫生院医技综合楼完成设计;后求、祥明社区卫生服务站投入使用;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。警调衔接工作室作用明显;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健全,“大调解”格局基本建立,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,解决了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、难点问题。安全生产、食品药品监管成效明显,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。
未来展望:努力建成全国旅游名镇
“十三五”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,也是街头实现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。面对新常态、新形势,街头镇将树立强烈的进取意识、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,坚持“生态立镇、文化名镇、旅游强镇”的发展思路,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全国旅游名镇,推动经济社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。
主要目标是: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%;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%;财政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%;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%,到2020年达到2亿元;努力把街头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全国旅游名镇。
创新发展致力提升经济规模
加快发展特色、生态、观光农业,积极引进并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,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。积极发展专业合作、股份合作、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。探索发展“互联网+农业”,构建特色农产品展示、体验和销售平台,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实时对接。
推进全域旅游建设,全力打造以镇区为核心,后岸、九遮、张家桐等村为东翼,金满坑、寒山湖、小溪坑等村为西翼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。积极打造现代养生养老基地、职工疗休养基地。充分发挥省非遗主题实验小镇“金名片”作用,推动本土文化与旅游业深度对接,构建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。加快建设恐龙地质公园,抓住杭绍台高速公路过境的有利机遇,丰富旅游精品线路内容,拓展旅游客源市场,力争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300万人次,旅游收入达到2亿元。
协调发展致力统筹城乡发展
做好集镇区域总体规划修编;推进桐街线镇区段改扩建、中心街改建和蔬菜市场改造提升;加快镇区污水管网建设,强化各区块集镇功能。力争到2019年底,实现集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,服务功能持续增强,管理水平显著提高,城镇面貌大为改观,乡风民风更加文明,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。
立足镇域抓提升、依托优势做示范,力争到2020年将25个行政村打造成村新、业兴、景美、人和的美丽乡村升级版,形成美丽乡村示范带。努力建设一批农村卫生室、农家书屋、健身场所等基础设施。
整合各方资源,统筹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、乡村道路建设、农民饮用水工程等各项工作。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向集镇集聚。完善交通条件,启动小溪坑渡埠码头候船亭建设,力争开通天台至后岸班车。
绿色发展致力建设美丽街头
积极开展美丽庭院、美丽家庭、示范责任区等评比活动,加快打造出有特色亮点、有文化品位的美丽庭院,实现庭院经济与美丽经济深度融合。
逐步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推向市场,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筹措资金,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;鼓励村集体出资和村民缴费。用好分级考核“指挥棒”,推动垃圾“三化”治理与村级卫生保洁工作相结合,充分激发农户参与“三化”工作的积极性。
围绕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和景观面貌,以科学规划为基础,以区域绿色为重点,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,建设始丰溪、雷马溪、杨家溪、茶山溪生态长廊,建好一批绿化示范村,营造浓郁的乡村风情。大力打造“森林街头”,争创省级森林特色小镇。
常态推进“五水共治”工作,完善河道长效管护机制,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,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。
开放发展注入活力、挖掘潜力、增强动力
点起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火种。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,发挥群众首创精神,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,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。
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,大力实施“回归工程”,努力向上争、着力市场融、突出对外引、协调银行贷、鼓励社会投,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。积极调整招商引资工作思路,不断创新招商方式,大力引进投资数额大、科技含量高、经济效益好、符合主导产业的大项目、龙头项目,带动镇域产业突破发展。进一步支持和帮助后岸等旅游精品村做好“二次创业”,建好街头乡村旅游的业态经济,推动街头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挂牌上市。